如何成为一位大师

大师都是默默地学习,默默地做事,默默地实修,默默地奉献自己、服务他人,默默地培福修德,默默地蓄积力量。

大师的“默默”是一种天性,天生淡泊无求,不喜张扬。但上天就喜欢这种静默无求的人,就眷顾这种默默努力的人。

一个无欲无求的人,前世已经修行到了很高的境界。

当一个人成为真正的大师时,已经没有欲望了,只有愿力。

只有真正无欲无求的大师才会名存千古,光耀大千。

很多人都有大师梦,每个领域都有想成为大师的人。

宗教界、修行界尤其如此,很多修行人都想成为一个影响至钜、名留青史的大师。

想成为大师是件好事,这是一种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是对自己至高的期许。

但是,要看出发点和目的是为了什么,是出于欲望和虚荣心?还是为了奉献自我,利益群生?

如何才能成为一位大师呢?首先要成为一位思想家。

我们看一个人能否成为某个领域的大师,或者领军人物、开拓型人物,就看他对这个领域有没有独树一帜的见解、卓尔不凡的真知灼见,以及非凡的贡献。

无论要成为哪个领域的大师或者思想家,前提条件都是建立在对这个领域深刻的洞悉和了悟上,并形成自己独到的、有说服力的、且成体系的思想。

进入思想这个殿堂有两道门,一道是知识之门,一道是灵性之门,通过这两道门都能进入思想的殿堂。

首先说知识这道门。当知识的储备累积到一定的量,并在生活和实践中不断地运用和反复地思考,便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当这种智慧的火花成片成势时,便会形成系统的思想。

知识这道门启用的是头脑。但头脑是有限的,最终你必须归于灵性,否则你无法突破。

灵性这道门则不同于知识之门,它需要的是放下头脑,空掉头脑,让内在的自性自然地流露。它启用的是自性。

我们的自性本俱万法,无一不知,无所不晓。

当你放下一切,彻底地空掉头脑,便进入了灵性的世界,自性中本俱的智慧便会倾泻而出,源源不绝。

但是,灵性的智慧也要借助知识才能完美地表达。因此,灵性也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灵性呈现的载体。

走知识这道门不能局限于某个专业领域,在精通本专业领域的知识之后,还要对其他相关领域,乃至不相关领域的知识进行全方位的涉猎,才能触类旁通,融会贯通。

只掌握某个领域的知识或技术的人只能成为一个匠,匠属于知识和技术的层面。

如果你有思想,但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你的思想只是一些碎片,无法完整而系统地表达。

知识是有形有相的,思想是无形无相的。如果思想是属于精神的层面,那么知识则属于物质的层面。

只有精神,没有物质,你的精神是无法传递的。

学习知识并不太难,只要十年寒窗苦读,你就是个知识分子。

但是知识学得再多,如果没有投入实践,没有将它运用于现实生活,没有经过人生经历与阅历的打磨与锤炼,以及由此带来的深刻思考和领悟,你所学的知识不过是拾人牙慧,人云亦云,不可能形成自己独到的思想。

因此,学习知识还要勤于思考,在生活和实践中不断地运用和感悟,并从中总结和提炼出属于自己的思想。否则,你不可能成为你所在领域的大家。

此外,如果你想让你的思想影响你所在的领域,乃至影响整个社会,你还必须对你的领域,乃至对整个社会有卓越的贡献。

一个人的影响力从哪里来?就是从奉献和贡献中来。

纵然你对你的领域或社会的发展有独到的见解、非凡的见地,如果没有为你的领域、为社会做出重大的贡献,你也不会有影响力。

纵使你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如果没有惠及自己、利泽他人,你的知识与才学也没有价值。

人类所有领域的知识、技术与思想,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服务社会,利益人群。

当你的思想还不成体系的时候,你拥有的只是一些观点。譬如,DH现在就是想法很多,观点很多,这些可以说是你思想的火花。将来,当你的观点想法成片成势的时候,就会形成系统的思想,这也就是佛门里所说的“慧成就”。

但是,慧成就的前提是戒、定与觉的成就。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知识见地的培养,需要功德福报的累积,需要借事炼心的打磨与锤炼,需要不断深入的思考与领悟,更需要经年累月的静心与实修。

因此,我跟我的徒弟们说,你们在我身边学习一年、两年、三年之后,必须出去跟别的大师学。你不吃第二道菜、第三道菜、第四道菜,你不知道第一道菜好在哪里,差在哪里,能解决什么问题,不能解决什么问题。

修行人应该博采众长,然后总结和提炼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身边的人出去学习了再回来,把所学讲给老师听,对原来的老师也是一个提升的机会。只是要看原来的老师是否有足够的谦卑与心量,愿意向弟子请教他的所学。

成为一个大家,靠的是道和理,不是法和术。

“道、理、法、术”是一个从上而下的过程。从上往下走,越来越具体;从下往上走,越来越抽象。

当你成道了,你说你懂道,但道很抽象,说不清,道不明,你还必须把道演变成理论体系,才便于它的传递和传播。

但是光有理论体系也很空洞,听者会说你言而不行,不落地。因此还需要通过方法论把理论变成实相,再借助技术技巧将它进一步落地,变成具体可行的东西。

道和理是属于思想和灵性的层面,是原创,而非抄袭。抄袭得来的是知识,是他人的思想。

但原创也要看是否能得到他人,乃至社会的认可。得不到认可,你的思想是无法传播的,甚至可能被定位为歪门邪道。

人与人的区别,就是对道和理认知上的区别。

道和理上的问题不解决,用法和术是解决不了的。

就像很多信徒来到寺院,询问怎么解决他们的人生困惑与难题,很多出家人都叫他们忏悔、布施、诵经、拜佛、放生等等。

但是,我从不倡导这些,我看到的问题都与放生、布施、供养无关。当然,你愿意放生,我鼓励你;你愿意供养,我也欢迎。

但是,我知道你此时的病不在这里,而在于你的思想认识没有提升。这时候,你就是做再多的法和术也没有用。

放生、拜佛、忏悔、供养等等,这些都是属于法和术。

宗教里有人类最究竟的智慧,宗教的智慧要透过世间的万法来呈现。

因为宗教太虚幻了,而哲学又太空,只有透过文学、艺术、政治、经济、科技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将宗教的智慧与慈悲融入人类的生活。

历史上所有的政治家、佛学家、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武学家、医学家等等,都汲取了宗教的智慧与慈悲。

在这个时代,任何一个行业都要市场化,宗教界也不例外。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佛教也形成了一个市场。

这个市场跟其他行业一样充满了竞争,市场上摆放了十几位大师的书,通过十年的沉淀,信徒已经各寻其主,各归其位:喜欢张三的就喜欢张三,喜欢李四的就喜欢李四,喜欢王五的就喜欢王五,市场自动完成了归类。

就像电器行业有格力、日立、海尔、华为、摩托罗拉等等一样,谁也无法在这个领域里搞垄断。市场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抒己见,各显其才。

未来三十年,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前三十年市场已经划分完毕,未来三十年是他们徒子徒孙辈的市场。

下一个时代不仅是一个拼爹的时代,还是一个拼市场的时代,更是一个拼儿子、拼孙子的时代。

还有一部分没有信仰、没有闻到佛法、没有追随某位大师、没有归位的人,他们就靠大师的徒子徒孙们去施展才华,使其获益了。已经有信仰的人不会轻易改换门庭。

国家对现代中小型企业提出“专、精、特、新”的要求。我觉得这也同样适用于我们出家人。

所谓专,就是要专业化,专注于自己的领域,专注于自己的所长。

精就是要精良、精益求精,出精品。我们的思想,乃至我们这个人都必须是个精品。

特是要独特,要有自己的特色和有别于他人的独到之处。

新是要新颖,要创新,不能因循守旧、一成不变。

如果不能顺应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的需求,不能与时俱进,我们很快就会被淘汰。

市场既公平又残酷。真正能在市场上立于不败的是思想,仅靠法和术是不会持久的。

道演化成思想,思想升华为道,落地则通过方法和技术。

因此,在这个时代,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静下心来,老老实实地学习知识,培养见地。所谓七分见地,三分修正,先把知识和理论基础打好。

在精通本专业的佛学知识之外,还要把东西方哲学,东西方文学,东西方艺术,东西方政治、经济、科技等等,全部涉猎一遍,将它们融会贯通。再结合当下的生活和实修实证,将知识慢慢地转化,提炼成思想。

如果你只专注于佛学知识,不去涉猎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的知识,你的知识面会很窄,你的思想不会开阔,你就无法触类旁通,融会贯通。

你所讲的佛学知识就不可能发光发亮,因为太单调单一了,没有味道,吸引不了听众,更启发不了听者的智慧。如此,你的道路会越走越窄,乃至走进死胡同。

任何一个专业领域的核心思想和技术,没有十年以上的深入学习和实践,你是不可能通达的。但是作为知识性的了解,你只要花上半个月,乃至一个礼拜,就可以概览一遍。

南怀瑾的书你们都看了吗?是不是上下五千年、古今中外,洋洋洒洒?这就是源于他广博的知识面。尽管他原创的思想并不多,但他成了这个时代佛教界的杂家与大家。

在任何时代,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真正的宗教大师永远都是受人尊敬的,他的精神会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很多大师既不当方丈,也不当会长,但他们就是宗教界有影响力的人物。他们的粉丝遍布每一个领域,他们是无冕之王。

官帽有戴上的一天,也就有摘下的一天。而无冕之王虽然没有行政地位,却有极大的社会影响力。他们不仅能影响当代,也将影响后世。

大师都是默默地成就的。喧嚣热闹的名利场里成就不了大师,但是可以检验大师。

大师都是默默地学习,默默地做事,默默地实修,默默地奉献自己、服务他人,默默地培福修德,默默地蓄积力量。

大师不是刻意而成的,更不可能快速地成就,他们是水到渠成,实至名归。

大师的“默默”是一种天性,天生淡泊无求,不喜张扬。但上天就喜欢这种静默无求的人,就眷顾这种默默努力的人。

一个无欲无求的人,前世已经修行到了很高的境界。

那些总想成为大师的人是成不了大师的,他们的出发点已经错了,被强烈的欲望和名利心掌控了。但凡有这种名利执念的人,至多只能名噪一时,就像江河里翻腾的浪花,很快就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真正的大师往往都是带着天命而来。

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行拂乱其所为……”大师都要经过千锤百炼,才能百炼成金,苦修成圣。

未经打磨的人是成不了金子的,更成不了圣。

一个人心中若无强大的愿力,是经不起千锤百炼的。只有那些经得起锤炼的人,当他的我执我慢和种种欲望习性被渐渐打磨掉之后,他内在自性的光芒才会渐渐显露。

当一个人成为真正的大师时,他已经没有欲望了,只有愿力。只有真正无欲无求的大师才会名存千古,光耀大千。

当真正的大师出世后,那些有名利心的所谓大师们就会相形见绌,退隐于历史的舞台。

就像天上最闪耀的那颗星星,当月亮出来的时候,它就成了伴月星;当太阳出来的时候,星星和月亮同时消隐于太阳耀眼的光辉。但是,终有一天,星星、月亮也会拥有如太阳般的辉煌,因为宇宙万物都在进化和提升之中。

因此,最初有欲望、有贪求心并不是一件坏事,它是一种驱动力,会驱使你去努力,去奋斗,去提升自己、完善自己。只不过最终你得将它放下,否则你无法真正成就自己,无法成为真正的大师,甚至会为它所困,被它所害。

因为有欲望的人一旦获得了名利,往往容易得意忘形,忘乎所以。

完善意味着已经磨掉了种种欲望、习性和我执,已经百炼成金。

真正的大师是没有名利心的,正因为他放下了一切,一无所求,所以最终成就了,拥有了一切。

但是,无欲无求并不代表没有愿力。恰恰相反,凡是大师都有强大的愿力。

这种愿力让他们舍身忘我,全然地奉献与服务他人,又甘于默默无闻。

借一切人事物来提升自己的觉知觉照借一切顺境逆境来磨练自己的心性,直至内在的佛性赫然闪耀,放大光明,遍照十方。


万行大和尚简介:

一位用生命去亲证生命本源、用生命在践行佛法的智者。

他,15岁信佛、18岁出家、29岁证得生命本源、30岁复建东华禅寺、4年佛学专业、7年闭关、20年建寺安僧、1万多场开示演讲、千万言著述、13部著作出版多国语言……

2000年创立东华家风:信教先爱国,学佛先做人,修道先发心。2008年倡行每月1次升国旗;2016年创立中国首座佛教爱国馆;2000年至今,东华禅寺20年间向社会捐款捐物数千万元,并多次荣获省市“模范和谐寺观教堂”称誉。

从童真入道、闭关证悟,到建寺安僧、讲经说法,历经三十余年,总结出一条能让人类证悟本源的解脱之道——《东华禅》

本着普度众生的使命,万行大和尚将《东华禅》修行法门无私奉献,殷切期望天下众生通过学修《东华禅》融通人生四大关系:我与家庭的关系,我与社会的关系,我与国家的关系,我与自然的关系,从而获得幸福圆满的人生。

1
扫码关注公众号
一键添加到桌面